日本釣鱒二三事:談鱒釣路亞的拋投風格
拋投、拋投、還是拋投
身為一個喜歡跑日本或他國釣鱒的我,如果有什麼想建議的話,首要任務大概就是強調一下拋投的重要程度。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有幾個預設問題先釐清一下。
1、日本不是魚很多?隨便拋都有。
這絕對是最常看見的誤解,日本魚多沒錯,但也要看有沒有人操。
我姑且換個角度反問,你認為身為一介旅客的你,有多少時間可以跟運氣對賭,找到沒人操過的秘境?
這點在溪釣又更是被放大,一者是有魚協在顧的溪流一定有魚,卻相對可能被操到成精;二者是就算是沒名的溪流,也不能保證就沒有當地釣客經常性做釣。
(其實日本有相當年紀的釣客是會通殺帶魚的)
上述的經驗,用在他國也是相同的。不要以為國外魚多就會挑你的餌咬,真的不是。
2、真的遇到魚很多,拋投準的重要性是不是就降低了?
並不是的,溪魚多並不代表精準拋投就完全沒助益,
鱒魚的覓食來源,80%都是水底下順著水流漂來的若蟲昆蟲等等,而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流速適當的區域等食物自己飄過來。
換句話說,那些有著體型優勢的大鱒,多數時並不會為了咬你的路亞或毛鉤而願意橫跨太遠的範圍。(這裡單獨講覓食而非驅趕)
3、如果就沒什麼魚呢?
那拋投還是很重要,沒什麼魚只代表剩下的族群會選擇食物最為充足的流域棲息,而且更有擇食的空間。
溪釣路亞拋投:為什麼我覺得過頭拋只是基本
在台灣,捲仔因為體型跟覓食行為,經常被當成類比鱒魚的魚種。但有過在日本鱒的做釣經驗,我卻以為應該更貼近山溪馬口釣才是。
會這樣想,主要出在拋投而言,台灣多數捲仔的釣點,往往不需要釣手俱備過頭拋之外的技巧;相反甚至很多的點,過頭拋的採用才是提供距離的最好選擇。
更不用講近年捲仔玩法上的演進,其實已經與日本鱒釣的主流概念漸行漸遠了。(PS:光是捲仔毛鉤在飛蠅的呈現上就跟主流鱒釣差距很大)
而山溪源流馬口要釣得好,在於必須一兩次拋投的機會裡,將餌送到大馬最可能躲藏的區域。
馬口的貪食應該很多人都有經驗,小馬口更是在追餌上通常顯得特別積極,
要是沒有一開始就往正確的點送被小馬攔胡個幾次,大馬一旦有了警覺,就可能一段時間不再就餌。
日本釣鱒通常不會有攔胡問題,但幾個環境客觀因素跟釣馬口的小山溪是一致的;
例如身旁常有障礙物、需要低彈道打入標點等,而兩者的標點也沒有捲仔那樣來得需要遠投,所以過頭拋的最大優勢拋投距離在這裡幾乎使不上力。
換言之我認為在日本要有穩定輸出,需要的就是過頭拋之外的選擇,這就包含側拋與下手拋。
拋投原理,寫在講解之前:
釣法不論,所有的拋投的指得都是從重量端(餌、鉛或飛蠅重量線)的移動開始,
到慣性使釣竿彎曲儲蓄能量(飛蠅管這個過程為loading),直至最後將釋出能量這一個過程。
但即使拋投的原理一樣,達成的方式卻會因手法有所差異。而我們今日所見的拋投區分,就是建立在發力手法差異上,進一步談到其所帶來的優劣評判。
舉飛蠅為例,最常見的過頭拋需要在每一次的假拋後停滯,讓重量線延展以達到竿子的能量儲蓄目的;
唯另外一種"oval cast"(又稱Belgian cast),卻是以持續橢圓或半圓的動態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兩者在用途的差異又可以寫一篇)
路亞雖然在拋投名詞相對飛蠅來得貧乏的,但還是不乏如日本海鱸,會針對竿子發力方式,區別出アキュラシー(精準)跟強調拋投距離ペンデュラム(鐘擺)的例子存在。
會想寫這些,除了作為基礎方便往下談,也是提醒各位不同的拋法其實各有千秋,能一招半式闖天下的拋法並不存在。
也因此以下會被談及的拋法,也就只是因應鱒魚常遇到的做釣環境,單純推薦給各位而已。
下手拋的代表:フリップキャスト Flip cast
關於Flip cast這個正確起源我並不是很清楚,但坊間多半認為與東京灣的船釣海鱸脫離不了關係。
會這麼認定,大概是因為東京灣的海鱸船釣,經常性地需要將路亞送進橋墩、港敦等構造體,因此普通的過頭拋有著彈道太高的問題;
而側拋則因為船隻普遍設置的安全圍欄,顯得捉襟見肘。
既然過頭跟側拋都有難度,那pitching呢?
Pitching(flip&pitch)這個手法,通常用於大嘴黑鱸,但實際用在海鱸釣上,卻有拋投距離不夠、線速過慢容易被風影響等問題。
而FlipCast,就是建立在pitching技法上演進而來的。
相較於需要控制落水聲的Pitching,Flipcast更加強調快速震盪竿尾後,以鐘擺慣性將餌彈送出去。
對比Pitching,Flip Cast能在高速下維持低彈道,有著較遠的飛行距離與較小的空間需求(前者需要往上提竿)等優勢,能在鱒魚釣上發揮所長。
有興趣學的可以參考下面的動畫。
或是對完整版DVD有興趣的的,可以考慮購入2017年春季號"Gijie"有附。AMAZON連結
另外一種無名卻常見的風格
上面談的flipcast,在釣鱒界的使用上其實頗小眾,檯面上的多位釣手,都還是以傳統拋法進行改良為主。
這裡我用飯田重祐的影片為例介紹。(註:這並非飯田老師所創,只是剛好有教學並且多數的鱒釣拋投都是以這個為原理)
不同於傳統拋投,這個方式是用餌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竿先彎曲蓄能,在將餌彈射出去。
相較起傳統側拋,這個拋法在空間運用上是靠著小範圍的竿先移動,達到相同飛行距離所需的能量儲蓄。
不過在需要最低限度的左右空間這點,這個拋法沒有FlipCast來得自在:
雖然拋熟了,還是可以在身體前端以同樣方式施力,但從這個位置拋投,飛行距離跟彈道控制都沒有flipcast來得優異。
比起FlipCast有著以下的優勢:
文章的最後,我想提醒大家,雖然很無聊,但釣不到魚的時候請多練習。
引用最近聽到的一位釣導所言:「always waiting, never ready」
當你終於盼到有在國外釣魚的機會,做為釣客所能想像到的最糟情況,大概就是怎麼樣都拋不進標點了。
身為一個喜歡跑日本或他國釣鱒的我,如果有什麼想建議的話,首要任務大概就是強調一下拋投的重要程度。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有幾個預設問題先釐清一下。
1、日本不是魚很多?隨便拋都有。
這絕對是最常看見的誤解,日本魚多沒錯,但也要看有沒有人操。
我姑且換個角度反問,你認為身為一介旅客的你,有多少時間可以跟運氣對賭,找到沒人操過的秘境?
這點在溪釣又更是被放大,一者是有魚協在顧的溪流一定有魚,卻相對可能被操到成精;二者是就算是沒名的溪流,也不能保證就沒有當地釣客經常性做釣。
(其實日本有相當年紀的釣客是會通殺帶魚的)
上述的經驗,用在他國也是相同的。不要以為國外魚多就會挑你的餌咬,真的不是。
2、真的遇到魚很多,拋投準的重要性是不是就降低了?
並不是的,溪魚多並不代表精準拋投就完全沒助益,
鱒魚的覓食來源,80%都是水底下順著水流漂來的若蟲昆蟲等等,而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流速適當的區域等食物自己飄過來。
換句話說,那些有著體型優勢的大鱒,多數時並不會為了咬你的路亞或毛鉤而願意橫跨太遠的範圍。(這裡單獨講覓食而非驅趕)
3、如果就沒什麼魚呢?
那拋投還是很重要,沒什麼魚只代表剩下的族群會選擇食物最為充足的流域棲息,而且更有擇食的空間。
溪釣路亞拋投:為什麼我覺得過頭拋只是基本
在台灣,捲仔因為體型跟覓食行為,經常被當成類比鱒魚的魚種。但有過在日本鱒的做釣經驗,我卻以為應該更貼近山溪馬口釣才是。
會這樣想,主要出在拋投而言,台灣多數捲仔的釣點,往往不需要釣手俱備過頭拋之外的技巧;相反甚至很多的點,過頭拋的採用才是提供距離的最好選擇。
更不用講近年捲仔玩法上的演進,其實已經與日本鱒釣的主流概念漸行漸遠了。(PS:光是捲仔毛鉤在飛蠅的呈現上就跟主流鱒釣差距很大)
而山溪源流馬口要釣得好,在於必須一兩次拋投的機會裡,將餌送到大馬最可能躲藏的區域。
馬口的貪食應該很多人都有經驗,小馬口更是在追餌上通常顯得特別積極,
要是沒有一開始就往正確的點送被小馬攔胡個幾次,大馬一旦有了警覺,就可能一段時間不再就餌。
日本釣鱒通常不會有攔胡問題,但幾個環境客觀因素跟釣馬口的小山溪是一致的;
例如身旁常有障礙物、需要低彈道打入標點等,而兩者的標點也沒有捲仔那樣來得需要遠投,所以過頭拋的最大優勢拋投距離在這裡幾乎使不上力。
換言之我認為在日本要有穩定輸出,需要的就是過頭拋之外的選擇,這就包含側拋與下手拋。
源流馬口的環境式意圖,能想像在這般環境中過頭拋嗎? |
拋投原理,寫在講解之前:
釣法不論,所有的拋投的指得都是從重量端(餌、鉛或飛蠅重量線)的移動開始,
到慣性使釣竿彎曲儲蓄能量(飛蠅管這個過程為loading),直至最後將釋出能量這一個過程。
但即使拋投的原理一樣,達成的方式卻會因手法有所差異。而我們今日所見的拋投區分,就是建立在發力手法差異上,進一步談到其所帶來的優劣評判。
舉飛蠅為例,最常見的過頭拋需要在每一次的假拋後停滯,讓重量線延展以達到竿子的能量儲蓄目的;
唯另外一種"oval cast"(又稱Belgian cast),卻是以持續橢圓或半圓的動態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兩者在用途的差異又可以寫一篇)
路亞雖然在拋投名詞相對飛蠅來得貧乏的,但還是不乏如日本海鱸,會針對竿子發力方式,區別出アキュラシー(精準)跟強調拋投距離ペンデュラム(鐘擺)的例子存在。
會想寫這些,除了作為基礎方便往下談,也是提醒各位不同的拋法其實各有千秋,能一招半式闖天下的拋法並不存在。
也因此以下會被談及的拋法,也就只是因應鱒魚常遇到的做釣環境,單純推薦給各位而已。
下手拋的代表:フリップキャスト Flip cast
日本船釣海鱸示意圖 |
關於Flip cast這個正確起源我並不是很清楚,但坊間多半認為與東京灣的船釣海鱸脫離不了關係。
會這麼認定,大概是因為東京灣的海鱸船釣,經常性地需要將路亞送進橋墩、港敦等構造體,因此普通的過頭拋有著彈道太高的問題;
而側拋則因為船隻普遍設置的安全圍欄,顯得捉襟見肘。
既然過頭跟側拋都有難度,那pitching呢?
Pitching(flip&pitch)這個手法,通常用於大嘴黑鱸,但實際用在海鱸釣上,卻有拋投距離不夠、線速過慢容易被風影響等問題。
而FlipCast,就是建立在pitching技法上演進而來的。
相較於需要控制落水聲的Pitching,Flipcast更加強調快速震盪竿尾後,以鐘擺慣性將餌彈送出去。
對比Pitching,Flip Cast能在高速下維持低彈道,有著較遠的飛行距離與較小的空間需求(前者需要往上提竿)等優勢,能在鱒魚釣上發揮所長。
有興趣學的可以參考下面的動畫。
或是對完整版DVD有興趣的的,可以考慮購入2017年春季號"Gijie"有附。AMAZON連結
無獨有偶,此技法在鱒魚界裡的推廣者,剛好就是海鱸名手邊見老師
另外一種無名卻常見的風格
上面談的flipcast,在釣鱒界的使用上其實頗小眾,檯面上的多位釣手,都還是以傳統拋法進行改良為主。
這裡我用飯田重祐的影片為例介紹。(註:這並非飯田老師所創,只是剛好有教學並且多數的鱒釣拋投都是以這個為原理)
飯田老師是我路亞釣鱒的啟蒙人物,不只拋投,他的單鉤哲學也值得學習
不同於傳統拋投,這個方式是用餌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竿先彎曲蓄能,在將餌彈射出去。
相較起傳統側拋,這個拋法在空間運用上是靠著小範圍的竿先移動,達到相同飛行距離所需的能量儲蓄。
不過在需要最低限度的左右空間這點,這個拋法沒有FlipCast來得自在:
雖然拋熟了,還是可以在身體前端以同樣方式施力,但從這個位置拋投,飛行距離跟彈道控制都沒有flipcast來得優異。
比起FlipCast有著以下的優勢:
- 距離跟力度相對好控:
這個發力方式的拋投效果,比起需要快速發力的Flipcast(如果太慢會變成pitching),更容易拋出低彈道的拋物線。
而拋投距離也可以用拋投時的出線長度(短=近 長=遠)跟出竿快慢控制(快=遠 慢=近)。
特別是在拋投較重或重心設計不良的路亞時,這拋法可以靠著把線放長,運用ペンデュラム拋法的鐘擺與軌跡效應,在不太傷竿下做出好控的彈道。 - 落水力度的控制較優:
Flipcast對比其他拋法有著離水角度小跟力道強的優勢,也因此很多黑鱸釣手愛用這招打水漂。
但這樣的優勢,在需要落水力道控制的鱒釣上就成了缺點;並不是說這個拋法不能靠指控在煞車力道上拿捏,只是天性使然會需要相當經驗才能習慣與克服。
相較之下,飯田示範的拋法,在發力快慢與力度的調整上彈性許多,對於落水角度與力度也就更加好控,
文章的最後,我想提醒大家,雖然很無聊,但釣不到魚的時候請多練習。
引用最近聽到的一位釣導所言:「always waiting, never ready」
當你終於盼到有在國外釣魚的機會,做為釣客所能想像到的最糟情況,大概就是怎麼樣都拋不進標點了。
謝謝您分享寶貴的經驗與技巧,受益良多!
回覆刪除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