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6月遠征 Ⅲ — East Tryol的德弗雷根谷地
離開了位於Krakauschatten的Etrachsee湖,我們往西到了奧義邊境,位於East Tyrol的德弗雷根谷地(Defereggen Valley)
奧地利的道路風景—於德弗雷根谷地聖雅各布(Sankt Jakob in Defereggen) |
Naturhotel Tandler
特殊的水域制度,使得奧地利境內有著為數不少的"釣魚旅館",雖然多半設施簡便,卻也不乏一些以中高客層為主的的四星旅館
獨走時求個省錢,這類的高檔飯店自然不在選擇之內;但在太太確定同行後,兩人卻也不得不把旅館的館內設備(太太要遠端開會)、服務、距離釣點與登山步道的方便程度,都一併納入考慮,所以最後雖然價格偏高,兩人卻也相當有默契地選擇以四星的Naturhotel Tandler,作為在奧地利的最後一站
位於谷地德弗雷根谷地聖雅各布(Sankt Jakob in Defereggen)的 Naturhotel Tandler 本館距離釣點只有一路之隔 |
套裝行程含早晚餐,另外也提供免費的下午茶小點,幾天下來我不外食也沒餓到 |
以防萬一,飯店內有售成品毛鉤與基本用具 |
釣區 — 施瓦察赫河與其高山支流
Naturhotel Tandler有兩個保留給住宿客的河段
另一條則是施瓦察赫河的支流,山溪Trojer Almbach
施瓦察赫河:飯店擁有的溪段幅寬約20米左右 雪解影響下,釣點比預期中還湍急不少 |
支流Trojer Almbach(往下游方向) |
無論是施瓦察赫河或其支流,水位變化上都是典型的freestone類型,這意味著水位會因雪解、降雨等有顯著變化。
這類河川通常在冬天迎來最低水位,入春後則依照水源處海拔差異逐漸增水。
除了水位與水色,融雪水還帶來水溫上的差異
這趟即便中午氣溫偶過20,但在三天的釣遊內,水溫卻只介於4到6度間(虹鱒的合宜水溫約在7到18度間)
水溫太低,魚的代謝也慢,水生昆蟲的羽化季節也跟著推移
對初次體驗高山河川的我來說,低水溫會多大程度影響到就餌行為,自然也充滿好奇
PS:如果對該旅館有興趣,也可以參考下面這兩篇釣況報導 1.施瓦察赫河 2.Trojer Almbach
車牌上的昆蟲死屍是觀察的好幫手,圖為midge類的小型飛蟲 |
車牌上唯一的蜉蝣死屍 |
石頭下的石蠅若蟲(左是TMC 5262 10號鉤) |
Day1—在Schwarzach施瓦察赫河
入住的頭兩天,館內就只有我與另一位釣手,所以經營者Thomas Ladstätter將我們各自安排在不同河流做釣
第一天被安排在主流的我,早餐後在Thomas的提議下,開車載我導覽飯店所擁有的河段
當被我問到這個季節跟水量,應該用什麼毛鉤較好的時候
「往年這個季節釣手都多半用若蟲」
「魚體呢?大約多大」
「這邊嘛……基本上三十幾的居多,五十的就算大魚了」
回到飯店,我整理下就隨即出門,到真正開始釣魚,已超過十點
這也是我釣魚時不愛bed & breakfast的原因之一,不吃可惜,吃了卻又覺得十足的浪費光陰
施瓦察赫河與支流的匯流處,兩者水色上有顯著差異 |
這天一早就大太陽,下切處的草叢內,已經可見不少的陸生昆蟲
這也是這樣的高海拔河川特有的風景,雖然岸邊未見大量蜉蝣或是石蟬蛾蹤,但陸生昆蟲卻早一步開始活躍了起來
先以大型乾毛鉤碰碰運氣的我,很快地釣起了第一尾棕鱒
跟多數的歐洲C&R河川一樣,這裡只能無倒鉤單鉤做釣,因此無法像用dry dropper釣組探釣 |
這之後乾毛鉤再沒咬訊,直到我換上目印系統,才斷斷續續又起了幾尾
或許是個美麗的意外,但我一直到回到法國,才知道存在所謂的Danube River strain brown trout(多瑙河品系棕鱒)
當然,在沒有DNA的檢驗下,想區分品系基本上不可能
不過就算只用觀賞的眼光,去看這天釣上棕鱒的體色的差異,對我來說也已心滿意足
幾乎沒有黑斑的棕鱒 |
完全沒紅斑的棕鱒 |
到了下午,我本來期待著預計這條河下午會有跟高山湖相仿的midge羽化
但或許是天氣轉陰偶陣雨的緣故,這天最後都沒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水色稍濁加上流強的緣故,這天我多半以目印若蟲盲釣岸邊,卻也沒有忘記要仔細觀察水底
正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岸邊大石旁的一道可疑陰影
端詳了會,那道影子隱約往上游移動了些
我大膽的猜測那是魚,但由於正上方有樹梢,加上發現魚的時候距離太近了些(5公尺左右),沒有太多拋投空間的我,將釣組放流往下游去
抬手,我等浮空的目印將若蟲帶離底層,然後手腕一個翻動,將若蟲與目印一直線的拋往上游標點
目印緩緩流經那道陰影,然後突然像是被牽繩拉住的狗似地往上游一抽
立馬揚竿的我,看著那道陰影在水底一邊擺動著,一邊散發著耀眼的銀色光澤
沒有虹鱒的亂衝,又有著與之前幾尾截然不同的重量感,這或許會是尾良型棕鱒
不一會,那魚決定衝進湍急的流區,我心想不妙,卻也無能阻止
被動的我如今在魚的上游,只能竿子放倒將魚帶往下游的緩流區
將魚往拉回的過程中,幾度魚的大嘴一張,水壓之強又瞬間將線抽走了些許
那模樣像極了台灣的闊嘴紅貓,卻也讓我想起了闊嘴常常在這樣的情況下脫鉤的情景
隨著魚幾次上浮,我逐漸看到這尾有著特殊顏色的棕鱒,卻也越來越擔心會不會又在用撈網時掉魚(在高山湖有尾超過45的河鱒就是這樣跑掉)
決定不用撈網的我,小心翼翼的將魚拖至淺灘
將魚擱進淺灘的一刻,我才總算放下心中的大石,感激地望向線的一端,那尾約45公分的雄性棕鱒
與頭部不成比例的細瘦身驅,大概還沒從初春的交配上溯中完全復原 |
這種鐵灰配上淡紫的體色還是頭一遭見過 |
斑點如此艷紅,分布到了脂鰭上頭 |
體態上雖然略有不足,但這絕對是我釣過最美的一尾棕鱒 |
這尾之後就沒有太多的highlight,只另外起兩尾小棕鱒以及紅點鮭
不過飛釣往往如此,縱使起的魚不多也不特別大,但只要其中有那麼一尾印象深刻的,一切就都值了
黃昏時分的施瓦察赫河 |
Day2 — 高山溪流 Trojer Almbach
第二天一早,我與妻子一同開車上山
釣場則是依傍在登山步道旁,施瓦察赫河的高山支流:Trojer Almbach
強調高山,是因為做為主流的施瓦察赫河,本身就是海拔1400公尺的高山河川;但這條支流更扯,在五公里左右的直線距離內,便一口氣從1400攀升到將近1900公尺
陡升的幅度之大,表面上說從停車場所在的1600海拔處就可以開始釣,但增水期間的溪相卻十分蠻荒原始
停車場附近的溪相 |
至少在增水期的六月,Thomas是建議我直接跳過這一段,往上走到一家位於山徑旁的餐廳
「那裡,溪相會平緩許多」
從上游的某處水門起約一公里左右的開闊溪段 |
在經過30多分鐘,揹著涉水衣裝跟釣具的我,拖著滿身大汗的身軀,來到了Thomas口中,每位造訪這家飯店的釣人所心儀的溪流
而在實際做釣之後,我也完全贊同這樣的評價
清澈的溪水,毫無顧慮的後拋空間,加上每日最多兩位釣手的總量管制下;此地的魚況之好,只要能拋進標點,就幾乎是咬訊的保證
我想如果存在著所謂乾毛鉤的天堂,十之八九會是這樣的感覺吧
這些被放養的牛,可能是釣手後拋時唯一要顧慮的障礙 |
在身後不到5公尺處,好奇觀望我拍魚過程的馬 |
放養的西藏牛較不親人(好險?) |
這裡的主要做釣方式,除了尋找緩流帶的魚蹤之外,草岸下的undercut(中空帶?)也是標點
對岸看似極小的緩流區是標準的undercut標點,草岸底下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躲魚 |
一開始我用約18尺的子線做釣,但這天我不知道怎麼搞的,用三號竿配長前導卻不停打結纏線,次數之多,讓我肚爛到一度改用不到10呎的子線
無奈河水太急,以至於太短的子線就是無法有效的讓毛鉤有足夠時間停留在緩流區
雖然嘉魚類的河鱒,似乎不是很在意毛鉤有沒有拖水紋(drag)這件事,也好幾次看到從岸邊衝了出來追逐毛鉤,無奈毛鉤被拖動的速度之快,魚想追都追不上
幾次之後,我就乖乖把整組子線剪掉,用nail knot綁上條新的
魚種以河鱒為主,曾看過有人發文超過40的河鱒,但平均體型介於20~30間 |
因為是高山溪流的緣故,魚體自然也就偏小
但釣魚的醍醐味就是這樣,視做釣環境,設定對魚體、魚獲量的合理期待,然後享受那個過程
這裡只要能在標點停留足夠時間,乾毛鉤的選擇影響不大 |
這條支流的最上游,也是多瑙河品系棕鱒的復育範圍 |
這天唯二棕鱒中的其中一尾,有著像是zebra trout的黑色條紋斑以及朱紅圓斑 |
紫黑體色的雄性河鱒 |
綠背的河鱒與Hardy古典捲 (純粹圖個英國製以及搭配上美感,古典小捲在實戰上是弊大於利) |
從九點多自餐廳前的水門附近開始,我一路釣到了下午兩點,才走到上游約一公里處的牧人小屋
從此處開始,山溪的源頭再度蜿蜒進了峽谷,隨著山勢逐步上升
溪相變化前最後一處緩流 |
往後的溪相有點類似於停車場附近,望眼放去幾乎都是綿延不斷的白泡區
如果要跳過這一段,則可以順著山道繼續往上越過瀑布,那之後的溪相會再趨平緩
但時間考量下,這天再繼續往上走似乎有點不妥,我最終就決定下游釣回去
至於上游出了峽谷的最後那段,就留給日後的緣分吧
Day3—來自施瓦察赫河的挑戰
在谷地的最後一天,就近再戰施瓦察赫河;
不料這天的開局之慢,要從八點一直釣到了十一點多,才起了這天的第一尾魚(45公分左右的虹鱒,但沒拍到照片)
這裡的河段有著彷彿北海道十勝平原般的溪相風情 |
岸邊水淺處有許多石蟬蛾幼蟲 |
含殼大概TMC5262的18號左右,去殼的話只有2487的20號不到 |
釣況一路悶到了下午兩點依然不見起色,在岸邊稍作休息後,我決定少用第一天相當成功的目印盲釣,改沿著林道觀察水面
中午與我一同坐在溪邊思考策略的小牛 |
不過她似乎太熱情了些 |
或許是皇天不負苦心人,耐心觀察緩流帶的我,總算見到棕鱒在水底翻身所透出的炫光
我這才想起這時間點加上整天的日照,或許midge一類的已開始羽化
換上18號的降落傘,我往該緩流帶拋去,果然馬上起魚,一尾十五公分不到的小棕鱒
這天的第一尾棕鱒,這條河的棕鱒體色經常偏淡 |
魚體雖小,卻給了我一絲靈光
再度上岸後,我花更多時間在觀察近岸的每一處緩流,而沒過多久果然又見魚蹤,而且不同於上一尾還在水表下捕食,這次是直接浮頭
用同樣的毛鉤,這次魚上浮了卻拒絕咬餌;即使改換上盒裡最小的20號降落傘,甚至22號的CDC毛鉤也依然不見起色
至於更小的那種? 我當初懶得去綁了
二十號的仿蜉蝣降落傘,同號數還有綁hare hair的版本 |
兩篇前我曾提到,對於自己盒中毛勾的信心來自於實戰,而當我用盡鉤盒裡傳統鉤款而沒有結果,所轉而依賴的對象,當然就是那些曾經在實戰中證明自己的毛鉤
綁上日本的蜘蛛降落傘,再丟果然立馬建功
如果有什麼,是我從書上學到的,那大概就是來自於美國歐若釣手George Daniel對於毛鉤的看法
跟多數的競技飛蠅釣手一樣,George必須學會在短時間內適應不同的溪流
他最後的結論就是,要懂得適時放上對"match the hatch"概念的過度執著
而這樣的思考模式,也成功助我突破這天的困境
不咬20號的小鉤,卻寧願咬14號的長簑毛降落傘,釣魚有時就是那麼的不講理 |
同個釣點所起的紅點鮭 |
多虧了那尾小棕鱒所帶來的信心,下半場我幾乎就只用目視方式釣沿岸的緩流帶;
半強迫自己放慢步調從河岸觀察,也注意到許多棕鱒經常在迴轉流後頭朝下游,如果用盲釣的方式一路上溯,大概會直接嚇跑這類的個體
從河岸用bow & arrow釣上的一尾 |
顏色絢爛的小棕鱒 |
這個釣點一度有三尾魚(一尾在右方樹枝下),但被筆者的相機嚇走只剩一尾 |
這樣的釣魚模式像極了頭兩天的湧泉溪
"找尋目標,制定策略,執行"
然後或是失敗或是得手,兩者都是一種學習
羽化的刺激下,虹鱒們也跟著活躍了起來 |
這天最大的棕鱒,接近40公分的雄魚 |
關門魚,用目視若蟲釣獲的40公分紅點鮭 |
奧地利的最後,就在施瓦察赫河給我的挑戰中有了完美的收尾
"即便同一河段,不同情形所衍生的就餌模式也大不同;但不變的是,飛蠅鱒釣就是得不停的觀察,並做好改變的準備"
這也是正是飛蠅鱒釣的迷人之處
下一站,將是去年飲恨的斯洛維尼亞
我們下次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