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珍通信 Ⅰ::娛樂的價值、釣導心得分享與釣導小費

 



娛樂的價值?

這些年來,筆者釣遊的場域以國外居多;釣法也從路亞漸漸轉到飛蠅為重心(接下來幾年去日本時希望有機會加減根釣)
也因為學習飛蠅起步較晚,所以從影片自學之外,也會靠著聘請釣導,或是參加活動等方式精進自己
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接觸到大量的他國釣手,更觀察到所謂"娛樂",是怎麼會在價值觀的改變下,被賦予不同的面貌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去年法國的拋投活動裡遇到的小朋友們



就舉個例子好了,有多少的父母,會在自己不釣魚的狀況下,特地開車載小孩去巴黎近郊,租個Airbnb度過幾晚,只為了讓他的孩子在管理場釣魚?

又或是願意在出國時,為小朋友花錢請釣導出去釣魚?

而這樣的家長,那天就遇到好幾位

相反地,對華人來說,"娛樂"這件事通常並不是那麼單純,有些時候甚至帶著功利取向

在華人圈裡,我經常看到"爆咬"照下是遍地的魚屍,或是聽離島民宿老闆講述著住客的驚人釣果

彷彿對於這個興趣本身,一定得有實際漁獲的支撐才能成立


因為魚貨對釣手如此重要,遠征的業者也會替釣手想好方案


對我來說,這樣的思考模式過度功利主義,彷彿釣魚這個"娛樂"本身不能只停留在精神上的滿足(釣到魚的快樂),也需要去考慮對旁人的觀點

即使在娛樂上花錢,也必須變成他人能看到,並且產生共鳴的模樣

它可以是旅行時必吃的餐廳、必買的土產、必去的景點,或是一個被廣義上認可的名牌

回到釣魚這件事上,花錢就必須得是魚貨、或是名牌竿捲,其他像是釣導花費,或是聘請教練學拋投等
諸如此類"回饋感"因人而異,甚至會被視為"弱者"看待的行為(能自己搞幹嘛請釣導?),在許多人眼裡就成了浪費錢的非必要支出(當然也存在著價錢過高等客觀因素)

這並不表示市場上沒有相關的服務,而是服務經常與實物的販售綁在一塊

隨便舉幾個例子,你有沒聽過某些大戶相對好排船班,或是看過買飛竿送一個小時的拋投課程

甚至連出國釣魚,都常是由"某釣具店安排"、"某大主揪"的情況,諸如此類的窄門,資訊上自然不透明,也會將本就小眾的市場打得更加零碎


在日本trout&king那樣的釣旅特化服務業,台灣有機會嗎?


所以當我看到西方父母,願意為了小孩的娛樂支持到這種地步,就多少可以理解西方的釣魚服務業何以比華人界發達,也能理解為何那麼多的外國人實際能夠將釣導視為一種職業



想成為釣導?聽聽西方釣導的說法


這個podcast是來自加拿大的April Vokey所做的訪談,裡面有談到一些釣導的辛酸以及釣導那些事不能做等等

其中一個很常被誤解的,是釣導自己親自下去釣這件事,這對於西方釣導界是一大禁忌

甚至當初去北海道時,也是我千萬拜託下,兒島先生才願意在示範之外親自做釣(本人對釣導上魚這點很不介意)

關於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有興趣可以花時間聽聽



釣導小費



跟東方不同,美國許多的釣導套裝行程,多半存在著強制的"小費制度"

上面影片中就是在討論"幾成"是常態

體整來說,如果是開出來給美國人居多的行程,你可能得在公開價格上另外加個一到兩成的小費

我自己私下問過幾位釣導

像是日本、紐西蘭、歐洲,多數已經把小費算進釣導費用了,原則上不給也無所謂

但紐西蘭跟法國的釣導也提到 "客戶有很棒的一天,給小費也是常態" 

"美國的客戶幾乎都會給小費;相反的對北歐國家來說,給小費並非常態"斯洛維尼亞釣導這樣跟我講過

甚至聽過造訪紐西蘭的美國人直接給了100%

至於我自己,通常是看釣導的實際工時跟相處氛圍加減(最多給過兩成),不過如果是像紐西蘭那種,動輒一天800紐幣起跳,我大概也只能給個心意,無法比照美國人的成數給就是

如果機會請釣導,我也建議各位在事前溝通時大方提問,免得現場時雙方想法出現落差,那就不好看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