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珍通信 ⅠⅠ:從路亞轉飛蠅的一些建議
我剛接觸釣魚就是從路亞開始
一直到幾年前的蜜月之旅,在紐西蘭體驗了飛蠅釣後
從此開啟了我的飛蠅人生
這篇打算分享一下一些自己路亞轉飛蠅的心路歷程與建議,希望供有心想學的加減參考
1、最大的阻礙之一:拋投
一位路亞朋友講過"飛蠅很靠體術"
路亞時期拿起紡車,大概不論誰都能輕鬆將餌給擲出;甚至連我小時候覺得難拋的鼓型捲線器,也隨著科技的進步門檻越來越低
但飛蠅並不是如此,不論竿具多高檔,都需要對基礎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後,才能在實戰中獨立自強,也方能降低自傷傷人的風險
關於拋投的原理,網路上有不少教學就不再贅述,畢竟我也不是教練
但就我個人的經驗是,盡量別藉由實釣練拋,因為釣魚時會讓人分心的狀況太多,到頭來往往無法好好練習
筆者入門算是相對晚,但我至今依然會在網路上看到不少年資比我長,但控線卻很有問題的YT影片
真心建議,除非你想將熟練的時程拉長,否則釣魚就是釣魚,練拋就是練拋
拋投有一定程度的話,去參加試拋會也才不會丟臉? |
玩笑歸玩笑,但拋投沒有一定程度,就不好體會釣竿的真正價值 也才不至於講出"這把竿子適合滾拋",這類不知所云的弔詭言論 |
另一個建議是,先從淡水開始玩起,拋投上手了再考慮海飛
相較於淡水飛蠅,海非對拋投距、抗風能力及假拋次數等等都需求甚高
也千萬不要有國外海魚很多這種錯覺,除非是無確切目標魚的海水盲釣小搞,否則主流如bonefish、permit、tarpon都是很講拋投技巧的魚種
尤其海飛行程跟釣導也常比淡水來得貴,真的下訂行程之前,請務必確定自己技術是否到位,不然花大錢卻落得個出國看風景的下場,類似的故事,筆者已經不知道從幾位釣導那裡聽過了
fly fishing for Seatrout, a fish of thousand casts, is not made for a faint of heart |
2、對毛鉤的信心不足
關於這點,我想先引述BlueBlue的代表,村岡昌憲在直播上講過的故事
"過去(他成長的那個時代)路亞選擇不多,所以釣者會用修剪、改造舌板等方式,將同一款路亞的可能發揮到極致,那個年代這樣成長過來的釣者程度通常很好"
"但現今的路亞廠商,有過多針對各式不同狀況下所推出的產品,用法及使用時機零零總總過度細化,在我看來(對初學者來說)卻不見得是件好事"
對這個影片有興趣可以點"連結"
會提到這段文字,是因為當我剛入門時,看毛鉤綁製是一片森羅萬象
"毛鉤素材玲瑯滿目,買了一堆後,對照書中的款式又總是缺東缺西;
即便是辛苦綁出來的毛鉤,外型不比精美的路亞,泳姿贏不過軟蟲;
更是常常與教學的美照天差地遠"
對於買慣現成路亞的我來說,確實存在著不短的心境適應期
然而,幾次釣遊下來,我發現釣導們總是能從我那綁得歪七扭八的毛鉤們中選出一隻,信誓旦旦地說
"這會咬"
這才發現我的信心不足,來自過度求好心切
就像路亞裡的rapala,如今依然能買到多年未曾改變的舊款設計,就算外觀沒有日系品牌精美,也無法否定其功能(釣得上魚)的事實
毛鉤的綁製上也是同理,講究擬真的毛鉤雖然美觀,卻不見得會比只有著基本功能與輪廓(profile)的傳統款式更能吸引到魚
好用的毛鉤講得是對的尺寸,功能性以及profile上的合理 |
幾次釣導行程,釣導檢討的先會是毛鉤的呈現(presentation),接著才是毛鉤款式
斯洛維尼亞的釣導Gasper就曾經跟我說過
"你就算選到對的毛鉤,但對於機警的個體來說,稍微有個拖水紋(drag),可能就沒機會了"
正確不一定是正解: 這款日本くも毛鉤簑毛比範本來得長,卻在國外頻頻建功 |
對於初次準備鱒魚毛鉤的人,或是像我一樣漂泊各地的釣鱒人,就很推薦去參考所謂的Guide flies(連結點這),這些通常是綁製容易,各地都有實績的鱒魚毛鉤
還有一點是,千萬別被毛鉤得自己綁的說法綁架,買現成毛鉤絕對不是路亞專利
國外對於買現成毛鉤這件事其實相當開放,我自己在逛當地釣具店時,最喜歡請店員推薦當地毛鉤過程中順便詢問用法,這樣既能得到資訊,又能活絡飛蠅產業;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如果是不常釣魚種,買現成毛鉤也比屯毛材來來得經濟 (圖為丹麥釣具店裡的海鱒毛鉤) |
我這番話並不是要大家不認真綁毛鉤,而是提醒不需要用成品路亞的高標準為難自己
飛蠅的面向很多,綁毛鉤只是其一,能綁出漂亮的毛鉤固然很好,但如果無法從中獲得樂趣,就把標準降到能騙到魚或是直接買成品,這些都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對手殘黨我而言,太過特化的毛鉤,都寧願交給釣導或是專業綁製人士(笑) |
3、學會享受飛蠅的限制
路亞跟飛蠅兩者,撇除拋投技術不談,實戰上的最大差異在於步調
普遍認知上,飛蠅裡常見的拋投距離(單手),從溪釣的5~15公尺,到海釣的10~20公尺,即使技術好的能再將這個天花板往上推進,也比不上路亞溪釣隨便都有20公尺,海釣甚至能破百的逆天範圍
搜索距離亦不只是飛蠅相對沒效率的面向;其他還有泳層改變時的換線需求、重量線的驚擾、空間上的限制,以及拋投有固定前置程序(單手竿假拋、雙手竿設錨點)
保守估計,飛蠅拋飾帶一竿的所需時間,路亞至少能拋兩竿以上
這些聽起來或許很自找無趣,但那些興趣又不是呢?多數人的我們釣魚並不為求利,只單純渴望騙到魚的那一刻成就
也因為前置作業多,讓飛蠅每釣上一尾,都不會是路亞時期 1+1 = 2 的單純明快
從找魚到選擇拋投角度、判斷餌食樣態;飛蠅的複雜,讓每一尾魚獲不論大小,都有成為一段佳話的潛力
飛蠅本質上並沒有不同,只是那道牆看似高了點罷了 正也因此,更能體會到那一絲絲進步的實感 |
容我再引述一段村岡昌憲講過的話(最近被這位講話文青、愛看書的大叔圈粉)
他回答 "心折れるんじゃなくて、森羅万象て言うように 自然はこう、一万の現象ありますんて また違う自然がみれたって感じて、楽しんでもらえたら良いし"
我日文跟中文都不是很好,但意思大概是
"別挫折,大家都說自然是森羅萬象,就當作體驗自然的千萬風情看待,(在累積經驗的過程中)盡情享受那個過程"
自助丹麥行時唯一超過40公分的海鱒,那股重量線端突然的頓感,是努力與堅持的最佳回報 |
4、出國挑戰新魚種的話,請人帶進門會快很多
這是上面提到的門檻延伸概念
飛釣時的魚種差異,所會產生的難度,是當初從路亞跳門的我,完全無法想像的
如今我鱒魚飛釣的經驗已經不少,但在不同國家、場域,依然會有手足無措的情況
在認識的釣魚人裡,筆者已算是願意在行前投資上下足功夫的,即使如此依然會覺得不足 |
即使飛蠅的雜誌、書籍、影音內的分享比路亞詳盡不少,卻不代表實際遇到情況時能比照辦解法
從零開始,到自己按圖摸索出那最初一尾,固然是相當甜美,但除非時間很多,否則這個方式筆者並不推薦
同樣是鱒魚、場域不同,做釣概念也就完全不同 |
另外一點,是盡量找同樣釣法的專業導遊,千萬別因為貪小便宜,就覺得只要帶到釣點就行
一位專門的飛蠅釣導,所具備的不僅有基本控餌、飛蠅擬態的知識,更還有許多路亞釣手不會顧慮的面向,如揚竿方式、拋投習慣、釣線控制等等...
相對的,鱒魚釣路亞的顏色選擇,對於飛蠅人士來說也不見得是那麼直觀
隔行如隔山,放在釣導這個圈子也絕對適用
飛蠅釣導比起路亞人,目視能力上也往往強上一階 |
結語:
這篇沒有在說路亞不好,畢竟釣魚對多數人而言只是休閒,最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釣魚方式
只希望提出自己路亞轉飛蠅的心路歷程與看法,或能對害怕入門的新手起到點些微的指點效果
就這樣,有想到什麼再擇期補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