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珍通信 Ⅲ:幾個飛釣影片分析、日式長前導補充與推薦的一位Youtuber

 雜談時間





近年來台灣毛鉤圈隨著影音的普及化,似乎也越來越有人氣,我認為這點很好,玩的人多才有市場,也才能夠吸引年輕一輩加入

話雖如此,在檯面上的釣手所傳達的知識,卻常出現與國外說法明顯落差的情況

舉例來說,最近看到的這則教學影片





該片有兩個主要讓我比較不解的講法

首先是四分左右的地方,這位CI講到窄環(他說法是尖loop)的優點,說

"第一點擠得尖尖的效率比較高;第二點比較能破風"

這兩點都是對的,但這時他又加上了第三點

"第三,環做得尖尖的,代表你線速夠快"

這就真的有點讓我摸不著頭緒

因為事實上,線速跟竿先移動速度是成正比;但環能不能做窄,則是由竿先停止跟移動時的上下落差所決定

即使拋得慢,只要SLP竿先直線移動(straight line path)做得好,當然也可以做出窄環,CI有一題就是窄環下由慢拋到快

線速快,如果SLP沒做好,當然也可能拋出寬環

例如,Peter Hayes在他講渋谷的文章"Being Better"裡面,就有提到說渋谷的線速比他的還快;但渋谷舟型環上下腿的間隔大,絕對非廣義上的窄環


另一個讓我搖頭的地方,則出現在14分50幾秒時,這位CI討論到"風格"時,誤把170度拋投口誤講成180度

如果只是單純口誤,我覺得倒還無妨,但他對於170度拋投的論述,卻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澳洲那邊,基本上拋投是比較暴力一點,他們有一個那個180度拋投"


先不說這個拋投有沒有"暴力",但170度如今基本成為競技拋投的主流風格之一,根本不是專屬於"澳洲的風格";何況有名的推廣者之一;sexy loop的Paul Arden不僅不是澳洲人,也曾說過他這拋法是從一位在德州的釣導Rick Hartman那裏學來的




再拿另一個影片來補充說明,是澳洲MCI;Peter Morse提及stopless 170度競技拋投的優勢,在於能較為"輕鬆"地拋風阻大的毛鉤,非常適合他這種手臂已經不太行的老人

用輕鬆來形容,又怎麼會是"暴力"的拋法呢?


其他有點爭議的講解,還有些如今在拋投界被討論的有爭議"原理",例如靠竿子彈性帶來的射線優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重要等等;或是竿頭放低抬提線實戰沒多少人用......

但不得不說,我依然很認同這位CI一開頭所講;考過CI沒什麼了不起,就像開車考駕照一樣

我個人覺得用語言證照形容會好點(不然我就無照駕駛了),畢竟沒過英檢也能合法講英文,但我可以理解他的意思在於這只是基礎,即使有了,也還需要多加修行

共勉之



第二個要講的是,則是怎麼從影片的器材裡,看出端倪



第一個分析,是如何從竿子評測看真實調性,用的例子則是上面這片,一位海飛前輩的麥凱斯測試影片

有人可能會問,拋投者自己最後有說是快速調,官網也有寫,那還有需要分析的價值嗎?

筆者認為是有的,因為許多廠商頂竿都會標快速調,實際拋起來卻會存在著快慢差(例如筆者手中的asquith就比radian快很多)

因此如果能更加準確地分析竿子調性,就能得知該把釣竿到底適不適合自己或他人

影片的關鍵有二

首先是配線—
這片裡面,測試者七號竿配的,是八號的SA still water camo線,而這條線的設計就是比基準線高一號;換句話說,這片裡面拋投的狀況,是七號竿配標準線的九號狀態

第二看畫面慢放下,竿身的彎曲以及回復速度—
一般來說,用增號線的釣竿在遠拋的過程中,當整個射頭段在環外,假拋時往往會出現幅度更大的彎曲,然而這點在影片內並不太明顯,加上竿身拋投後的回復速度很快,都代表著這條大兩號的線,對這把竿子來說不難應對


綜合上面兩點,我的結論是這把釣竿是快速調光譜裡偏快的類型,比起原廠講的七號竿,說不定更適合當成八號竿使用也不一定

所以如果要推薦給新手,對於還在抓竿子loading的感覺階段,就最好避開這種快速調偏快的類型
因為增兩號線能輕鬆應對的竿子,初學者很難感受到竿子的彎曲,就大概率會產生拋投障礙

附帶一提:另外拍攝者雖然後面講性價比很高,然而如今如果只看竿胚與拋投表現,中國麥凱斯確實可能不會輸大廠中低階竿;然而國外大廠在高階竿身技術上一直在進化,如今不少廠商,像是gloomis或是sage,都能在把竿身做細做輕的前提下還保有過去的強度,這點中國能不能追上,還有待觀察
國外論壇對這牌的看法,大概就是好用但東西要等很久,重量線,竿子號數跟使用回饋對不太上,對外國人來說沒保固(國際運的問題),但普遍認為,這年頭的中國竿胚相當堪用


第二個分析則是渋谷與一位日本MCI,鈴木壽所合拍的影片:"Dry Session"


這片後半段的中部溪流,是條看上去是freestone,釣起來卻是羽化溪流的特例
如果有機會能找到片源,個人是滿推薦的


這片是我在離開台灣前從日亞購入,但當時對於毛鉤懂得太少,除了釣點分析之外,並看不太懂這片想傳達的意思

直到最近,日文聽力稍微有成長,加上接觸的器材、知識也較以前多一些些,這才看得懂為什麼刻意安排這樣的組合


其實從預告片,就多少可以看出這片的端倪


首先鈴木壽用的釣竿,是偏快速調的sage little one;而渋谷直人,則是一如往常用自製偏慢速竹竿

即使如此,兩人卻在前導+子線只差一呎的情況下(渋谷21呎,鈴木20),用不太一樣的拋投技巧,做出一樣的自然漂流

或許正是因為多數日本釣手,在選擇溪流飛竿都以中慢速為主,這片就轉個彎用隱晦的方式,挑戰著大家過度注意舟型也好、或是中慢速較利於長前導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

日本有一句諺語

「弘法筆を選ばず」

用中文直譯是弘法(書法大師)不挑筆

雖然多數的我們都不會是毛鉤拋投中的弘法,但也應該能從這樣的態度裡學到一點東西

不人云亦云,自己手邊的器材,或許能做的遠比他人所講得更多(當然,也不宜因此閉門造車)

這裡提到日式長前導,就想到要補充之前寫的文章



補充關於LTL(溪釣長前導系統)的專用線特色

筆者在日本行之後,找了個時間回顧之前寫的那篇,發現居然漏掉了相當重要的環節

那就是butt section(前導最粗那段)的軟硬與磅數,所帶來的影響

例如tiemco standard與LDL這兩條leader來說,LDL的butt端軟硬粗細,大概介於standard剪掉一呎左右的距離

那這個差異實釣上會有什麼影響呢?

從翻圈動能上來講,butt端較硬,翻圈動能也跟著較好,而LDL這款線為了降低翻圈動能,用的線自然較軟,所以翻圈表現上,standard的線會比LDL來得好上許多

而自然漂流上,較硬的butt端,遇水阻時不易彎曲,自然容易因此拖水紋,所以自然漂流上的表現 ,會是butt端較軟的LDL會來得有利

最後是做合的影響上,這個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討論;
一方面butt端較硬者,在揚竿上有著動能傳遞更好的優勢,揚竿到子線的反應時間,會比LDL來得更快;
但另一方面,日本溪魚較歐美體型來得小,咬餌吸力也沒有歐美大型鱒魚來的強,butt端太硬的前導,在魚咬餌時會多少影響到入口度,這方面butt端較軟者,就會來得更有優勢

這篇會同步補充進日式長前導(上)



最後,附上喜歡的一位YT油管主(往後有機會都會推一位)

英國的Amie Fly Fish

要說為什麼推呢......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那個不拘小節的個性跟非常隨興的釣魚影片




例如上面這片的中段綁製教學(12分處),一個亂七八糟,解說相當隨意,整個綁製過程也像是鬧劇一樣好笑,但成品卻該有的都有不至於沒靈魂

我喜歡的,或許就是這種挑戰毛鉤與毛鉤釣手所該具備的既定想像,這種去仕紳化的作法(抱歉,這裡借都市變遷的詞)

雖然不曾明講,但個人其實相當不喜歡部分人士,將飛蠅用階級語言區隔化的行為

例如有時會看到不斷強調飛蠅的貴族血統,或是將毛鉤語言砌高、大搞神秘化以此打擊他人

這些最終,恐怕只會將環境搞到更加分化而已

更何況無論是英國,或是將飛蠅作為資本圖利工具推往全球的元兇美國,飛蠅都可以是鄉間人士不需要多有錢就能享受的戶外活動

例如有些人覺得不好的maxcatch、grey等牌子,卻是國外的飛蠅論壇用戶,所推薦入門的平價品牌

轉頭看看鄰國日本,這個大家常說領先台灣十年的國家,你覺得他們沒有派系或較為土炮的牌子嗎?當然有,只是你可能不常接觸而已

甚至常看日本節目如果,在檯面上活躍的釣手,少部分也有著資訊落後的問題

但即使如此,一本fly fisher雜誌依舊縱橫35個年頭,又整個路亞與飛蠅圈還養得起一家trout & king 那般的旅行社

這箇中的原因,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