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冬末 九州海水五目 — 獨旅篇

結束了三天的釣導行,緊接著是約一周半的自主行


獨行的初始,從福岡往佐賀呼子移動,大雪紛飛的一景


慘的是,九州的租車公司當時沒雪胎可租,遇到這種路也只能硬上


首站:呼子的離島一日遊


獨旅第一站,是位於呼子的加唐島

入住的是昭和43年就開業的金丸旅館,連泊不含餐的費用才5500一晚


前一天下雪加強風,本以為去不成了,
幸好隔天浪況好轉,渡輪也總算開航

當初選這座島,除了是網路上傳釣況不錯之外,另一個原因則是


雖然名氣不如其他貓島,但加唐也是名符其實的貓島

可能是幾天來渡輪都沒開,所以島上的貓一看有人來就湊了過來,而愛貓的我也樂於邊擼貓邊找魚

但就是這樣的手賤,給這天種下了惡果


沒錯,實釣開始後就是這樣,只是蹲下綁個鉤子就跳上來了......


從釣導那理解並體會到毛鉤的竹莢釣後,我就從過去的盲釣為主轉為找魚優先


一掃前面幾天的不順,我很快就找到洄游的竹莢群

美中不足的是,當天目視到的並不是特別大的族群,所以起魚也是零零落落的



可能冬天遊客太少,這裡的貓看到魚都非常的熱情.....


少數有拍到遺照的一尾,另一種常見的日本竹莢:マルアジ(或青鯵)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裡的貓垂直起跳可以達175以上,怎麼測的,因為我魚大概就舉那麼高還能被跳起來搶走


短暫的釣了一個上午後,就已經發生過兩次來不及解魚,整個釣組被貓咪連魚扯走了

不只自己手上一堆爪痕,也擔心繼續下去貓會因此受傷,早早沒心繼續,改去預約好的島食堂吃飯




加唐Selfish是島上唯一的食堂
但只營業禮拜五與周末,採預訂限額制,不難預期旺季時的飲食會挺麻煩的
真的要來釣魚,建議可以自己帶吃的,不過垃圾盡量帶回本島就是了

*島上另外有間民宿但要先訂


回到呼子後,當然也要去嚐嚐當地的招牌菜 イカ活き造り
頭族的活造雖然不是這裡才有,但產地價比起福岡等地親民許多
而使用的頭足類會因季節改變,筆者吃到的是季節尾聲的ヤリイカ(槍烏賊)


回想起來,如果一開始不要手癢去摸島貓,讓他們誤會我可能會餵食或帶食物,或許能夠更自由的移動,那說不定能找到體型較佳的竹莢群

當然,這些都能是後話了




再戰大分:意外的人品爆發


離開佐賀後獨自回到大分,雖然強勁的北風與低溫依舊,但沒降雪就好


經過與釣導的三日密勘,大分附近基本已有幾個保底釣場

唯獨這次的住宿點南移了一個城鎮,加上會足足在這裡待上六個晚上

為了減少車程消耗,最終決定先往較近的海岬探勘


筆者這次租Toyota,想說出發的店鋪只有yaris hybrid可以自選
就為了省錢交給他們選車,沒想到居然給了我台燃油的Corolla... 


Corolla的好處是,九呎的釣竿就算不拆也可以無痛放入
缺點則是獨旅不需大車
而這台的油耗我最終跑了18.8km左右的成績
這跟一公升隨便都能跑24以上的油電Yaris或Aqua完全無法比


車況新,GPS也是新一代,但不愛開車的我,車身長壓力自然也不小
下次還是乖乖多付一點自選,免得花了錢又被配到不想開的車款


從佐賀到呼子的移動日適逢週日,車多加上短暫放晴的結果就是國道小塞,到達想探的海岬已經下午

記取去年的教訓,這次非必要不下竿,只靠手中的單眼跟雙腳場勘


南端閃風側雖然看到魚群,卻都不是主要目標的竹莢
(圖為烏尾冬一類)


即使不是離島,港內內也經常可以見到沙丁魚群(イワシ)
都是些台灣沿岸也會出現的魚種,但我在台灣離島也沒見過這種盛況


就這樣花了兩個多小時,走了約五六個海岬南端的港口之後,除了非目標的魚群及目張之外,就沒太多發現

有點沮喪時,卻想起日本港口海飛的名人中馬達雄曾在雜誌裡寫道


「不要因風向問題只挑順風處的港口,因為堤防的存在,即使是迎風面,也可能因為堤防方向,瞬間將條件逆轉成順風或是至少能安全拋投的狀態」


是阿,怎麼當初跟釣導時就沒想到這點呢,即使是迎風的北面港口,只要往堤外走一點,就可變成側風甚至順風了不是嗎?而堤內也可能因此變成相對無浪的閃風區阿

想到此,就決定探北端順便繞回飯店

結果才過了隧道後第二個港口,就意外發現許多釣人

其中一位在迎風堤外用活餌放流釣了尾大概60公分左右的マトウダイ(日本海魴),好幾個迎著風甩著大型路亞登青物的年輕人,而港內也看到數個在地人士甩著魚皮

沿著堤防晃沒幾步,果然就看到水底有成群的竹莢,以及另一種不知名的魚群


右下的是整群的大面切,左上則是竹莢


遇到一堆這種在地釣手,那大概率就是中獎了


果不其然,組好釣組,用搜尋力強的dropper雙毛鉤釣組,才第一竿就有訊號


第一尾就是竹莢マアジ


這趟最大尾的マルアジ(青鯵)也是當天釣獲,約27公分左右


從22~27左右的良型竹莢,在一開始的二十分鐘左右可說是拉個不停

至於一開始看到的不知名魚群則是不知去向,直到日照漸弱,才又出現在我的面前

只用目視判斷,那該魚群比起竹莢來的泳層稍深

拋出後餵線,邊看著手中的電子錶判斷泳層

開始收線沒多久,手指含住的重量線,就傳來陣陣異於竹莢的特殊咬訊

將線繃緊作合,線一段是這趟未曾有過的狂暴拉力

拉回一看

居然是雙弓......(抱歉了爛畫質,但太冷了邊持竿邊拍照很難不抖)


那個不知名的大群正體原來是成群尖梭...... 而且都是25以上的良型
筆者年輕時在北台灣冷得要命釣的尖梭,經常也不過20公分上下.....

就這樣,我靠著dropper的雙毛鈎釣組尖梭雙弓了足足三次,直到尖梭如其日文名カマス(噛ます),把我的線給咬斷了,這才讓我換回單毛鉤......

但隨著夕陽西下,港內這群尖梭活性也跟著越來越高,即使換上了五公分左右的clouser以及改成1.75號的子線,被剪線的狀況也絲毫沒有改善

這天的最後,約兩個小時左右的狂咬下,起魚數保守估計超過五十尾

這個數字,如果不是線被咬斷了好幾次與偶爾停下拍照,應該可以更高(漁獲幾乎都放生,除了一些吞鉤太深的個體解鉤後給甩魚皮的)


整群黑壓壓一片,都是尖梭


隔天一早又去同樣地點晨運,依然大咬,挑了幾尾掛掉的帶走餵貓


不過太咬也是有缺點的,隔天明明是非假日,聞聲而來的釣客卻有增無減

做為需要空間的毛鉤組,又母光那一小時左右就拉到膩了

轉換氣氛下,就往別的釣點去了(人就是這樣犯賤......)


接著在大分的幾天,就是繼續在不同的港口間吸收經驗值
也包括大分另一個以良型竹莢出名的離島


曾經開車上渡輪這件事,對我是相當稀奇的經驗,現在反而覺得稀鬆平常
甚至還會希望能租到4米下的yaris能夠省點渡輪錢


隨著經驗值的增加,也越來越了解即便是竹莢這種給人感覺"到處都有的魚"
也需要相當的場勘與耐心,才會在沒有太多提點的情況下,發掘出好的釣點

新規開拓時,即便是遇上這種十五公分的小竹莢也能讓人開心,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小竹莢群的下方是否有良型


在磯焼け(磯燒:海藻因為高水溫逐漸減少)情況遽增的近年
大分縣不少的港口依然可見茂密的藻類,無怪乎該地的墨魚釣客幾乎隨處可見


港內不時可見的小軟絲

大分離島港內一景
筆者唯一一次在台灣看到類似光景,大概是在澎湖的東嶼坪吧,
而且照片裡這個魚量其實並不精確,因為拍照時有好幾尾在深處巡遊的大物沒入鏡也拍不出來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為了好釣場,為何不直接問在地的釣具店呢?

事實上我還真的有去問,還是在硬擠出東西來買的情況下,然而地方的釣具店給的答案其實相當"模糊",畢竟知道你不是常連客,加上對毛鈎的特性往往不熟,所以給的答案往往會偏向路亞阿吉為主的夜釣釣場

例如有一次拿手機給釣具店老闆指點時,他一直到看到我將那個爆咬的港口標註心號,才指名道姓的講出該港口最近很咬

要不,他一開始跟我講的釣點,是一座位於城市內的大型漁港

另一方面,我跟釣導的三天,有不少釣點資訊來自於釣導的路亞朋友,但路亞夜釣釣得到,並不代表白天竹莢群就會在港內

所以再多資訊,對於飛蠅來說多半只能參考,實際踩點是非常重要的


又說,在日本的探釣,至少在大分這一區,還不曾讓筆者感到無聊,或是台灣探釣時那種虛無

當然,也不是說每個港口都有對應的好生態

在大分的這幾天,也曾探到過只有零星目張或寒鯛群,沒太多釣客氣息死氣沉沉的港口

甚至好幾次與當地釣手聊天,他們也常感嘆

「這裡的釣況比起十幾年前差太多了」

就以這次的本島為例,我實際走過了二十幾座港口中,下竿的只有一半不到,而真正有起目標竹莢的,也僅僅只有當中的三座

不過也正是這種靠自己找出來的釣點,在成功收穫時顯得更有成就感


像這樣沒太多目的探釣,成功時甚至是些沒什麼的小魚
但獨旅的過程,那種自由自在
那種在自己喜歡領域上不斷精進,甚至突破的過程
對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外道一堆的離島,好朋友的石狗公當然也不能缺席
看這體態,似乎也跟目張一樣冬天產卵


常見的外道,アカササノハベラ,這種25以上的良型拉力驚人


離島的雀鯛(スズメダイ),用dropper系統也會果敢的攻擊後方的小若蟲


這個時期的稀客,アカハタ(赤石斑)


在離島度過沒太多收穫的一晚(差點沒冷死),但抓準了可能的潮水
隔天就在沒見到魚群的狀況下,收穫了這趟唯一的尺竹莢


提到夜釣,這趟在離島嘗試過唯一一次夜釣,因為身旁的魚皮釣客所以確定有竹筴魚群

但鄰人已經起了整桶,我的毛鈎卻只在那段咬餌的窗期有一次咬訊,而此時的竹莢彷彿裝上定時器一樣,時間一到,鄰人的魚皮釣組也跟著沒反應

該晚的目張也跟去年完全不同,即使再有常夜燈的地方以若蟲前打腳邊,依舊沒有咬訊,甚至幾次看到目張浮水吃餌,自己也完全無法以小餌觸發咬餌

當時遇另一位路亞釣手,有用大上許多的軟蟲玩自然飄落成功起魚,對比自己完全沒咬,還真是不得其解

而目前多數的毛鉤竹莢、目張都是釣白天,所以夜釣的經驗就只能自己摸索,究竟是節奏、泳層、甚至重量線要改呢?或是毛鈎種類得換?可能都有待來日有機會才能驗證了


釣上尺級竹莢後花了太久時間拍照(不停澆海水免得他掛點),再拋時已沒有咬訊
決定看破提早回本島,在旅館盥洗後,決定去吃點好料的犒賞自己


米其林的河豚料亭,山田屋的臼杵本店
這個冬季限定的河豚白子燒(しらこ)真是好吃到不行



提到虎河豚,他也是這趟釣獲的外道魚之一,還經常是咬抽動較快的clouser


離開大分的前一天,我回到保底的漁港,這趟最大一尾石狗公(22cm)也出來打招呼


跟同個潮水釣的18+一起排排站
赤目張跟黑目張的體色分別十分明顯,又赤目間的金色個體特別引人注目
(過程中都放汲水桶定期換水,事後當然都釋回)


保底港口的大竹莢(27~28左右),也是從船縫中求生弄上來的一尾
這尾就送給陪我聊天的釣魚人士了,換來了三顆柿子 XD



這尾21公分的紅目張,在毛鈎從海藻與船繩間的縫隙落水的瞬間,上浮觀望了約一秒就張嘴咬餌
類似的場景不論魚種都是百看不膩,也是我沉迷毛鈎釣的理由之一


最後一天的黃昏,又回到那個爆咬港,本來以為經過四天的蹂躪應該沒貨了吧
沒這回事,竹莢、尖梭都還在,只是變得精明一點
(圖為這趟最大一尾尖梭,34公分多一點)



旅行的尾聲,與釣導的再聚


為了避開其他釣人,六日如果不是移動日,就是以進市區採買或小酌為主要行程


離開大分後,知道我在宗像附近的雄高釣導,在得知我打算前往另一座貓島時,提議一同前往


在一片人口過疎化的離島中,這座貓島從國小到國中都還有開課
早上第一班的渡輪裡有不少通勤的學生

帶上冰箱準備裝竹莢的雄高先生

這座離島當天看不太到魚群,但兩人靠經驗找點,即使是盲釣也很快就試出魚群所在
(雄高視野,與連四起魚的我)


當天的初魚,恰好也是上午場最大的一尾(26~27左右),奉獻給島上大橘了


這裡的島民似乎有定期餵貓,因此島貓們比加唐島的還溫馴許多
魚像這樣放著拍照也不會被搶


較不親人的貓咪,多半維持著相當距離


不過這種距離挺好的,至少不會太過壓迫


除了竹莢,在這座離島也釣了好幾尾白腹鯖 マサバ
跟竹莢比起來鮮度難保持,腥味也重,在釣手之間挺沒人氣的
但跟鮪魚同科的鯖魚拉力比竹莢好,我自己還滿喜歡的 


這尾果敢咬下毛鉤的イワシ(沙丁魚),正式成為這趟所釣起的第15種魚類
一旁高中生的釣客有釣到超過20公分的個體


結尾與雜談


這趟海釣,拋投後加上餵線,出到backing的機會其實不在少數
雖然通常不需要考驗準度,但對於遠拋算是有點需求的一種飛蠅玩法


這趟的夥伴們
這次百魚斬(說不定兩百?)的愛竿Asquith與去年新購入的水工廠前代remix
第一代的fishpond防水腰包(但剛買來拉鍊就拉不到底 XD)
這趟買的最近剛上市的line master置線籃

基本上這個港口玩法,因為很需要遠拋找魚,置線籃幾乎是必備

但如果是為了旅行時的便攜,那當前市面上的選擇並不是太多



前年的丹麥釣遊買了這款,但十分難用..... 


line master這款採可伸縮設計,全延展開如圖所見,放一尾25+的竹莢都綽綽有餘
比起上一個產品,多了約一倍左右的置線空間,
有點縷空式的設計也比前者更輕,更容易將釣竿架在上面
加上已經替你掰好的的勾線膠條,基本上是開封就可以用的狀態
(另一款也可以弄成彎曲狀,但得自己來)


最後幫偏光鏡打個廣告


這次釣遊中發生過好幾回,當周邊釣手絲毫沒注意到,只有我一個人看得到魚群的狀況

如果要給近五年買的裝備排名重要程度,那這副偏光鏡毫無疑問名列第一

我清楚很多人不願意投資在偏光鏡,因為我自己也曾經只用便宜的夾鏡偏光

但這一副,從我去年拿到的那一刻起,真的幫助我在釣遊時注意到更多的細節

甚至去年北海道跟朋友做釣時,當日照漸弱,他們的偏光都已看不到東西的狀況下,我依然可以戴著涉水

日本有幾個有專為釣魚設計的大牌,如Smith、Tiemco,或我配的Talex

任何一個都行,配一副好的偏光鏡,比起只投資在竿捲,CP值上絕對更高

另外如果是淡海水都有釣,以"看得見底部反差"為主的話,照片裡淡棕色是滿推薦的


最後談一下未來的文章

筆者去年考過了日檢N1,雖然稱不上是真正精通日文,但至少可以說出我英日檢都高級這種聽起來很屌的話了(?)

下一步希望能多翻譯一點日文的影片

另外有機會也想寫一些這次跟魚皮或路亞釣手同場域時的毛鉤表現

就降

我們下次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