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珍通信 Ⅴ:井蛙效應、實拋與練拋、網細魚就多的認知錯覺
![]() |
斯洛維尼亞的美型雄虹鱒 |
"鄧寧-克魯格效應(英語: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鄧克效應或達克效應(DK effect),亦有人稱井蛙現象" — 取自Wikipedia
![]() |
井蛙現象:能力越差者,越容易高估自己的實際表現(圖取自wiki) |
在2025春的伊德利亞鱒釣篇,我曾寫到:
"我想,如果旅途中沒有遇到一絲一毫困難,就會像這之後的我一樣,身陷自己很行的這種幻覺吧"
現在想起來,這就相當符合鄧寧庫魯效應裡的那種認知落差
在過去兩次的斯洛維尼亞,不論是釣導或是釣場本身的狀態,都讓我體會到"鱒釣"不是只有會拋就好那樣簡單
那兩次的經驗加上自習,最終才有了第三次造訪時,相較前兩次的豐碩釣果。
然而,即使有了這些經驗,卻也無法有效在波士尼亞轉換成令人滿意的對等釣果
特別是當我把自己跟釣齡高的其他釣手、甚至是從小釣到大的釣導擺在一起時,同釣法下的中魚率更是驚人的低
確實旅途間當地釣導的差別待遇,多少讓人覺得有些不平之處;但只有這點,恐怕無法說明為何少了幫助就難以找到破口攻略
以釣行來說,波士尼亞的釣旅絕非圓滿,甚至過程中有許多不滿
如今想起來,卻也要多謝這種半自助的行程,有不少對照組釣手可以比較,能讓我更理解到自己在鱒釣上的許多不足
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能隨時用這次經驗提醒自己,不要再陷入井蛙效應的認知陷阱裡
實拋與練拋,如何拉近兩者差距
![]() |
斯羅維尼亞的釣行,魚多的區域經常是在左岸 |
在今年的斯洛維尼亞釣行,或許因為多數釣手都是右撇子,在左岸發現的魚經常較沒戒心
近年我對非慣用手的拋投,已經到了會自然在左岸時換手的程度
但即使如此,許多時刻,當我需要超過15公尺以上的拋投距離時,左右手都不夠穩的拋投技術,卻可能成為導致失敗的元兇之一
所以針對這件事,我也專程請教了兩位對拋投較有興趣的朋友
兩人給的建議意外地有共通點,所以以下摘自他們給我的建議
理解實拋跟練習總是存在差距
首先,兩位都異口同聲表示,即使是大師級的拋投者,在實際的做釣拋投時,也多會因為心態、釣組乃至最基本的環境問題,產生無法像是草地練習那樣的發揮
例如某A極限拋投長度只有20公尺,那實際做釣時的穩定距離就可能只有15公尺不到
因此遠拋的上限值,其參考價值在於理解自己實際做釣時,控制能力到底落在哪裡
例如自己非慣用手現多就是20公尺左右拋投距離,這個結果還是在調性快的六號竿配五號線的條件下,結果就導致了這次實釣時,當左手需要超過十五公尺的拋投距離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悲劇結果
空間不夠,把雙拉(double haul)分開出來練
至於目前我常駐東南亞寮國,所以找不到一片夠乾淨的大片草地可以練習遠拋
這兩人給的建議,是將雙拉跟基本拋投分開練
空間不足,就反過來用不靠雙拉的拋投,讓基礎控制力上升
"這也是為何拋投教練的考題,多半都是不雙拉下進行" 其中一名這樣補充
另外,他們的說法有一點相當有趣,就是雙拉練到一定程度後,那個技巧本身反而會讓人對自己的拋投能力產生高估的錯覺
這點在我的非慣用手拋投時特別明顯,當不靠雙拉時,射線那下的竿子停頓時機就經常抓不太好
![]() |
這趟不少天都遇上起風或降雨 |
貼近實釣狀況下做模擬練習
比起用一般的9呎線組練習,可以裝上實釣會用的子線線長,甚至也能把鉤子剪斷後當目印來練
拋投時也不要只做傳統的過頭拋,而是各個拋竿方向都可以練一練
另外練習不要只挑好天練,風大或是小雨也都很適合
各種作為,就是盡量把練習跟實釣的差距給縮小
網細魚就多?台灣釣人的認知錯誤
最近跟朋友聊到日本釣魚,不免要聊到日本常給人一種魚多好釣的錯覺,甚至覺得沒魚的環境中歷練出來的台灣釣手,才真正是世界南波萬
實不相瞞,類似的想法,在我第一次去過石垣島後,確實幾度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但近年,我對這種看法卻越來越持保留態度
主要有二,讓我覺得其實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第一:對上魚方式的看待不同
這裡的看法不同,不僅僅是"魚種"上,也包括"釣法"與"體型"上的抉擇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拿船釣GT的紀錄,跟你說岸釣的GT上來的都只是小朋友,你覺得公平嗎?
同理,隔壁釣客在好的潮水時選大餌拚大魚,跟旁人用小餌釣不停小魚,前者因此打龜,難道就是不會釣魚嗎?
這兩者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這是因為對釣魚的路線選擇不同,放在同個天平下難免讓人覺得奇怪對吧
![]() |
筆者當初在西表島釣上的良型紅槽 |
我再用自己舉個實例,筆者當初去西表島時,因為喜歡軟蟲,幾乎8成時間都用軟蟲做釣
而軟蟲比起路亞,在當地有著"少人用"加上"泳層易控"的優勢,也成功讓我在那趟起了不少的良型
然而有這個成績,卻不代表我的釣技因此贏過釣得比我差那些日本釣客
我們頂多只能說,在那個環境好到可以有許多魚花炸水表的紅樹林釣區,我選擇了更容易、有效率的方式做釣而已
真正的比較,是必須將兩者放在同個空間時間,有著同樣的規矩跟目標下才能為之,又何況釣魚裡其實不太可能如運動競技般,完全撇除掉"環境"變因
如今網路上看到的多數廠商影片,都是各種"條件"下的產物,例如使用的產品限制或為數不多的拍攝時間
能夠把這種影片當成稻草人,隔空跟自己比技術,當自己是範馬刃牙嗎?
![]() |
筆者在西表島的溪釣路亞一天後就咬痕累累,但有這結果歸功於不挑魚體的路亞選擇 |
在斯洛維尼亞遇過不少只用歐若做釣的飛蠅釣客 即使歐若的釣獲率可能更高,卻也不是筆者喜歡的做釣方式 |
第二:把他人對環境的維護成果當作理所當然
這種想法,有點類似近年很多的中國趕海的影片
![]() |
只要在YT上打個國名+趕海,不難找到類似在外國大啖野味的趕海影片(其中也不少違法影片) |
也許會問,為什麼趕海跟釣魚扯得上關係
因為兩者間,都存在著"外國人不懂得好好利用環境",或是"外國人不會釣"的預設思維
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思考方式,實際檢驗下卻相當的去脈絡,沒有從根本上思考他們的國民是放棄或是養成了什麼習慣,才有了當前的環境
就拿日本來說,雖然礙於先天法律因素,無法如多數紐澳等國順利發展觀光休閒漁業,卻也在1980年代起,就陸續可見提倡休閒漁業的財團法人。這些協會,從影視雜誌的形象上著手,漸漸改變釣魚只為吃的傳統刻板印象(嚴格說起來台灣也因此受益,慢慢接受了釣後釋的概念)
另一方面,地區釣具協同組合及日振釣,也會從釣具販賣所得裡來的資金,針對熱門釣遊魚放流(例如黑鯛、真鯛、比目)
上述這些,都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時間方能看出成果
我們做為外國人,能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不需付出太多就能享受果實,照理來說感恩都來不及了,卻反過來嘲笑外國人的不懂,這難道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嗎?
![]() |
JGFA,是國際釣魚運動協會(IGFA)在日本的分會 創於1979年,早早開始推廣漁獲打標後釋放的休閒漁業做法 |
說了那麼多,就是要大家看到外國環境時,別無限上綱的自我感覺良好,甚至釣得好了,多想想為何他人能有今天的環境,反觀自家環境卻是一片死氣沉沉
好好思考我們身為釣魚人,同時也是在這個環境當下的一份子,能不能在心態跟思考上,藉著我們的喜好進一步地跳出傳統觀念的種種囹圄,恐怕會比噴了幾千百萬次的漁船過撈都來得受用許多
![]() |
譴責他人總是簡單,然而我們作為社會一份子,能留給下一代些什麼呢? 或許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議題吧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