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 丹麥釣遊下篇:波羅的海的銀色砲彈

 

強風下,德國釣手Marc的俐落背拋



Fish of a Thousand casts


千拋之魚(Fish of a thousand casts),這是很多人會給難釣魚種冠上的稱號,在北美是鋼頭(steelhead 降海虹鱒)與北美狗魚(Muskie),在歐洲則是北大西洋鮭(atlantic salmon)

而另一個被冠上這個稱號的,則是這篇的主角—海鱒

海鱒,這個幾乎一度消失在菲因島的沿岸的魚種,在Havørred Fyn的三十多年來的努力之後,已經不再是那麼的稀有

事實上,一系列由丹麥的製作團隊 Wide Open Outdoor Film所拍攝的影片,明確的指出海鱒遠比釣手們以為的數量還多,只是那個覓食的開關有沒有開啟而已

而這還是多年前拍攝的成果

那麼,對我這趟來說,不怕海裡沒魚,問題就在於如何找到積極覓食者(Active Feeder)





Run & Gun


這趟的前面幾天,我所設定的策略,是靠著短距離(飛釣10~20公尺)拋投,頻繁搜索水深約0.6到1.5m以內的深度,沒魚就當機立斷換點

簡單來說,就是俗稱的Run&Gun

拿釣場的空照圖舉例說明


很多釣手直覺想拋到的藍色區域,過來人說法都是不會有太多積極覓食的個體

黑框的部分,是釣場介紹內的主要標點,一個標準的夏日岬角標點

但這往往不會是釣場簡介裡被提及唯一標點

例如途中那些紅色箭頭的所在,丹麥文稱為badekar(直翻是bathtub 浴缸),英文裡被稱為Troughs

為了方便說明,這篇我姑且稱這些點為藻堂 

這些遍布橫帶沉水沙丘(sandbar)間的較深水域,依照潮汐漲幅的程度甚至會超過1.5米深,都可能會吸引海鱒族群駐足

所以春天退潮時,在不確定魚群位置時的合理搜索方式,是從圖片右邊外半公里停車處往外涉,站第二或三個沙丘,邊搜索第二跟第三的藻堂然後一路往黑框位置移動


藻堂內,上篇介紹過的墨角藻與鰻草都是常客


春天時,藻堂淺水域比深水處來得高上1~2度的水溫,是決定餌食多寡的關鍵因素


作為Dropper fly的 Pattegrisen (Pink Pig)與本物對照


The one for the casting guru — Run & Gun執行上的難點


首先執行上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單人探點的過度耗時

例如下圖的整段一公里多區間(包含停車位開始的藻堂),光是搜索就耗上我大半天而這還僅是許多釣點的其中之一

沒有釣導指引,當然也就只能用腳力換魚






放眼看去,除了淺色區的沙丘,其他都是可能的標點

奈何如果需要的只是腳力,我還可以接受;最糟的是,這趟釣遊不得不讓我從新檢視自己飛蠅拋投的效率

為了這趟,我連續幾個周末的訓練都著重在提線跟縮短假拋次數(練到多數重量前置線都能一個後拋就清杯)

本以為自己拋投可以勝任,但前面幾天實釣時,當僅剩下九呎左右的重量線在執行提線假拋時,卻還是用了太多無謂的假拋在抓線重

慣用手都如此了,甭提那非慣用手拋投,在強風下更是毫無用武之地

這不比還好,看到一位德國的釣手Marc後更是覺得不足

這位年間造訪兩、三次的老手,一次滾拋起線後,只消三到四次假拋,就可以把單毛鉤送到30米的距離


釣手Marc與他的50+海鱒 (竿子是Helios 3D 7wt)


不同於北梭魚(Bonefish)的目視海釣,海鱒的搜索上多是盲拋,在拋投精準度上雖然沒有前者那般要求,但拋投的次數卻是倍增許多

好奇心驅使下,我最後一天計算了拋投次數,居然接近單日400竿

這樣的次數,一旦天數拉長,效率的好壞所影響的就不光是探點的速度,也決定著手臂的疲勞程度



置線籃與Run&Gun Style﹌﹌﹌﹌﹌﹌﹌﹌﹌﹌﹌﹌﹌﹌


以海鱒飛釣需要頻繁走動的風格,加上當地喜歡用mono線+射頭的系統(帶線上會比coating跑線來得沒有阻力),置線籃不是一個選項,而是必備

這趟裡所有我遇到的飛蠅釣手,基本上人手必備一個Orvis置線籃

無奈我行李空間侷限,只能購買便於攜帶的Ahrex FlexiStripper


即便再怎麼小心,只要收納的線太多就容易纏線


但這款的缺點,是需要花心思顧收線以防落在外邊,以及稍微涉深點時容易被海浪影響導致拋投時卡線

所以行李箱如果塞得下硬式的,還是建議來顆Orvis的

﹌﹌﹌﹌﹌﹌﹌﹌﹌﹌﹌﹌﹌﹌﹌﹌﹌﹌﹌﹌﹌﹌﹌﹌﹌﹌﹌﹌


The unexpected cold front 意料外的冷鋒


除了經驗上的不足,或許最讓人措手不及的,還是那天氣的驟變吧

冷風加上沒太多日照的陣雨天,讓淺水區失去了上述的升溫優勢,自然也就留不住魚群

而我花了好幾天才明白這點,轉而尋找水溫相對穩定的區域


劇烈的天氣變化下,魚群動向變得難以預測


接近河口的閃風釣點,是較能保持水溫的區域


接近岬角處的海流交會處也是當地釣客的首選


為了不花太多時間跟錢在外覓食,我經常得在凌晨起床準備早中餐,接著或許四點多就開車出門
這一路探到晚上八點回到住宿處晚餐,最後研究隔天釣點以及準備釣組,就寢

如此循環

到了最後幾天,我很明白做為人生頭一遭的海飛嘗試,給自己選了個千拋之魚當作目標的我,絕對會是辛苦多過釣穫


每晚都在釣組整備與釣點規劃中度過


諸事不順的一趟;鎖線杯的蓋子遺失在釣場,因此只剩一個捲能用


丹麥不能野營(除非只放一個睡袋在地上),因此不少旅釣人士都自駕露營車睡釣場


And came the silver lining 


跟我過往習慣的路亞不同,飛蠅拋投上因為考量更多,也因此賦予每一竿不同的重量感

抽餌的過程為了避免滯線,所以竿身要壓低不動

而釣手要模擬餌食竄逃,就只能靠捏著重量線帶節奏回收,靠手指與指背感受著線的一端

那個動作有時像極了在掐珠念佛似地,念想著在尋常間的某種變化

而菲因島就彷彿安徒生筆下的世界般那樣充滿著神秘,總以一種不那麼直接的方式在回應著我的訴求


初春的沿岸很容易遇上成群的Smolt(剛降海不久的小海鱒)


Havørred Fyn今年開始的計畫,是將放流魚的脂鰭剪掉
他們希望日後釣手能以此為據,選擇盡量釋回野生魚


路上偶遇的各種野生動物,總是很能療癒我心


波羅的海的五月海岸,也是青旗靠岸交配的季節


當地釣手很愛吃的鶴鱵Hornfisk(丹麥文,英文是Garfish)


近照2,鶴鱵最終是我這趟釣獲最多的魚種,光最後一個上午就釣了30多尾


然而,不管是鶴鱵還是還是幼鱒(smolt),他們的存在也表示該地適合海鱒覓食

像是在我旁邊中魚後,好心把他同款毛鉤讓我的德國佬Marc所言

「Sometimes you just need to keep casting and have faith in yourself」

Have Faith,對自己的選擇保持信心,或許是面對千拋之魚的最好策略





Have Faith that it will all connect













波羅的海的海鱒,咬dropper fly的gammarus pattern


是尾只有41公分的finnocks(年輕海鱒)


身上沒有任何的紅點,卻微微透出棕鱒的體色


丹麥 海 飛蠅釣
如果只看頭部,肯定以為這是尾棕鱒





撇除掉幾乎每天都有的 smolt不算,這趟最終只起了一尾,另外一尾確定是海鱒的則殘念脫鉤

實際看到海鱒跟到腳邊則是只有一次,其餘有跟過來的幾乎都是鶴鱵

五天的釣遊,保守估計下就只遇到海鱒三次








「還會再來嗎?」





如果在旅途結束的當下問我,我大概率會說再也不來了

但文字與照片就是有著讓人沉澱的魔力

如今當我看著這些照片,敲下這些文字,我已經開始想像下次造訪要去哪些地方,要請哪位釣導,要住哪個釣魚旅店,要什麼季節來才可以跟淡水鱒釣旺季錯開等等……




特別是看著那些通往某個釣點的路上風景,又或直達某個海岸的林道照

千拋之魚,就彷彿還在彼端等著我似的






論漁獲,這趟的結果絕對是失敗的,也凸顯自己技術與經驗上的深刻不足

但作為第一次的飛蠅海釣,這樣的結果卻也勾起我渴望再訪的一顆心



那麼在哥本哈根的夜景下,vi ses senere 

我們下次見

留言